目前,孤独症仍是世界性研究课题,其发病原因也仍迷雾重重,而诊断的扩大化、康复的混乱化、宣传的消极化、家长的盲目化都是国内孤独症儿童康复中出现的问题。昨天(8月9日)上午,我市第一期孤独症儿童家长培训班在苏州特殊教育指导中心正式开课,中国孤独症儿童教育康复专家、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谢明教授为家长们作了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的专题讲座,指导家长们走出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的误区。
遵循儿童发展的一般性规律
谢教授重点提出:“孤独症儿童首先是儿童,其次才是患有孤独症疾病的儿童。既然是儿童,就必然遵循儿童发展的一般性规律。”而家长和康复师们往往本末倒置,把孤独症疾病放在了首位,在康复训练方法上出现了一些偏差,甚至造成了孩子的自卑情绪。同时,家长对于儿童生长发育知识的缺乏也使其走入了诊断和康复训练的误区。
现场家长提出了孩子出现的语言倒退症状,而谢教授指出儿童生理发展具有不可逆性,因而不可能出现语言的倒退,其病根在于孩子成长过程中在发声方法上出现的欠缺。孩子的成长发育各阶段是顺序衔接的,而任何阶段的发育出现障碍,都会对后一阶段的成长产生不良影响,家长所认为的生长倒退现象并不存在,而应该追溯孩子在某一成长阶段出现的阻碍。
语言教学有技术,家长要做好老师
在讲座中,家长们也特别关注孩子的无语言症状,而谢教授对此专门介绍了语言教学技术。他分析了孤独症儿童无语言的四个原因,一是不会腹式发声,二是辨音系统存在问题,三是听觉处理系统存在明显问题,四为感知觉统和失调,每一个原因都要对症下药。但是,目前家长和康复机构的训练方法仍有不到位的地方,如练习腹式发声,康复师用重物挤压孩子腹部,既给孩子带来痛苦,又达不到让孩子自己腹部用力的效果。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让孩子用双手提米袋来锻炼腹部用力。再如针对辨音系统的问题,家长应贴近孩子的耳朵并缓慢重复简单的语言来锻炼孩子。而在感知觉训练中,家长可以用煮熟的丝瓜囊为孩子擦拭身体来刺激他们的迷走神经。
在不少家长带着孩子迷失在各地的康复机构时,谢教授指出,最好的康复机构是家庭,最好的老师是家长,这让家长们信心倍增。(苏州新闻网记者 张英 实习记者 赵亚婷)